语音朗读



姬路城,据传起始于武将·赤松则村在1333年,依姬山之地起建的城寨。
历代城主羽柴秀吉、池田辉政、本多忠政等人在乱世中,让城寨随着他们的蓝图而扩张,在1617年几近建成了现今的样子。
闪耀着白灰色光芒的天守阁如同从水中展翅欲飞的白鹭,故别名“白鹭城”。
后人如此评价,“其美学造诣可谓处于日本木造建筑的最高顶点,在全世界也算是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还有人说,“在17世纪初城郭建筑的全盛时期,以天守群为中心的望楼、门与土墙等建筑,以及石墙、水渠等土木工程都保存良好,是最为凸显出日本在城郭构造上独有的以防御为中心特点的城邑”。在1993年成为日本首次申遗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财产介绍

姫路城 大天守
耸立在天守台的东南角,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大天守阁。
是外观有五檐,内有一层地窖·六层地上的建筑。
最上层的正脊两端装饰的是一对大鯱瓦(鸱吻)。屋顶上的千鸟破风、大千鸟破风和唐破风,都坐落得恰到好处,形成了视觉上的平衡,构造异常精美。

姫路城 西小天守
西小天守。
与大天守接驳,属于三小天守之一,三檐三层外加两层地窖。
东面连着“二之复道”(按伊吕波歌片假名命名,下同),北面连着“八之复道”,底楼东面是出入口“水六门”。
南面中间是轩唐破风,三檐上开着火灯窗,窗户涂着黑漆的边框由金工打造而成。

姫路城 东小天守
东小天守。
三檐三层外加一层地窖。南面连着“伊之复道”,西面连着“吕之复道”。与西小天守和乾小天守一样,二檐的楼身上有着能眺望远处的望楼台,然而外观完全融为一体,没有装饰唐破风与火灯窗。

姫路城 乾小天守
乾小天守。
三檐四层外加一层地窖。东面连着“吕之复道”,南面连着“八之复道”。一檐的西面装饰着轩唐破风,三檐的南面与西面各有2处窗户涂着黑漆的边框由金工打造的火灯窗,以西面为中心造型十分精巧。
其他亮点
-
- 菱之门
-
门楼有着作为主大门应有的高雅格调。其中一侧搭在石墙上,属于罕见的安土桃山式城门。正门横木上刻着名字由来的木制“花菱”浮雕。
-
- 十字纹瓦
-
「二之门」的破风上残存的十字纹瓦。
据说与身为基督徒的黑田官兵卫渊源颇深。
-
- 狭缝
-
天守、望楼以及土墙的壁面上开的狭缝,是为了射箭或者射击开的洞口,属于守城防御的重要机关。一般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枪用)以及长方形(弓枪两用)四种。现存的狭缝数量有997处。根据洞口开的高度,分为站狭缝、跪狭缝以及卧狭缝,姬路城里更多的是半跪着射击用的跪狭缝。
-
- 扇状斜坡
-
因石墙构成的曲线酷似展开的折扇,故得名“扇状斜坡”。
越往上爬越陡峭,为了不让敌人爬上石墙也是费了不少心思。
-
- 油壁
-
建于秀吉掌权时期,是城内唯一留下的一处瓦顶板心泥墙。
-
- 备前门
-
该切妻式门楼,连接着折廻楼,是通往备前丸的主要出入城门。筑城时因石材不足,门侧旁边的石头是拿石棺凑的。
-
- 化妆楼
-
因千姬在此楼休息,故而得名。房间内部装点豪华,极为绚丽。
-
- 西之丸楼群·长局(百间廊下)
-
依鹭山而建,环绕西之丸外侧的望楼群。属于是活用姫山树林,配合自然地形而建的一眼望不到头的稀有建筑。看着背后的断崖以及那些狭缝,便知是个戒备森严的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