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鸟取市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是全国约300个藩中财政规模排名第12位的藩都。然而,进入近代时期后,鸟取市持续面临困境。
明治维新(1868年)后不久,鸟取县(旧鸟取藩)因政治原因曾暂时被岛根县吞并,曾经作为藩都繁荣的鸟取城下急剧衰落。再加上鸟取市所在的山阴地区,由于地理因素,铁路和公路等交通网的整备比其他地区滞后,近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很缓慢。此外,鸟取市还遭受了许多灾害。除了频繁的大水灾,1943年发生的大地震(7.2级)给市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重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自然灾害动摇了居民的生活基础,使其作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暂时停滞。此外,1952年,一场原因不明的火灾烧毁了大部分市区,居民受灾严重。鸟取市在近代都市发展中,面临着政治影响、经济困难、重度灾害频发等苦难,必须克服诸多考验。
尽管从战国时代(15~16世纪)至江户时代的辉煌一度衰退,鸟取市还是逐步走向近代化了,市内至今仍保存的如“仁风阁”和“旧美叹水源地水道设施”等重要文化财产见证着这一历程。
您可以在这里享受元宇宙空间中的数字内容服务。
鸟取城遗址起源于16世纪的山城,具有陡峭的地形特征。被誉为“日本无与伦比的名山”。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武将织田信长也称赞它为“名城”。
历史上,鸟取城曾是织田信长家臣羽柴秀吉(后来改名丰臣秀吉)主导攻城战的战场。17世纪,池田光政扩建并整修了此城,使其成为32万石的平山城。由于日本国宝姬路城的工匠参与了鸟取城的建造,因此鸟取城也被称为“姬路城的兄弟城”。藩主御殿所在的二之丸,曾建造了山阴地区第一座层塔型三层箭楼,长期以来作为藩的象征给人们带来骄傲。
光政之后,池田家在明治维新(1868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第12代庆德建造了高效能的反射炉,并在戊辰战争(1868–1869年)期间作为新政府军大显身手。随着明治维新后的废城令,鸟取城在军事需要的背景下保留了很多建筑物,但随着治安稳定后陆军撤退,象征性的箭楼群被拆除。目前,为了恢复昔日的面貌,城郭建筑物的复原工程正在进行中。
“太阁平”是1581年羽柴秀吉在攻打鸟取城的攻城战时建造的超大型本阵遗迹,连接三重战壕的大防线是最精彩的部分。
鸟取城遗址被认定为国家史迹,并且选定为日本百座名城之一,它向后人展示了日本从中世纪至近现代城堡建筑的演变。
曾经作为城堡象征的二之丸的三层箭楼遗迹
在其他城堡遗迹中见不到的天球丸卷石墙
中央的石墙是菱形箭楼的遗迹
仁风阁是鸟取市近代化的象征建筑,曾在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07年,旧鸟取藩主池田仲博侯爵为了迎接皇太子殿下(后来的大正天皇)的行启,建造了这座建筑作为殿下的宿舍,是山阴地区唯一存在的真正的西式建筑。
仁风阁的建筑风格反映了明治时期西方建筑技术的进步,设计师为曾参与设计日本国宝“旧东宫御所迎宾馆赤坂离宫”的工学博士片山东熊。
随着仁风阁的建设,电力和电话开始供应到市区,鸟取县内铺设了铁路等,交通网的完善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城市也开始走向近代化了。像这样,在地方城市,大规模且真正的西式建筑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地方城市近代化和技术发展的象征。
由此可见,仁风阁是鸟取市近代化的象征性建筑物,为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长期处于衰退期的鸟取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外观特征之一是侧面的八角形楼梯间
建筑物正面有梳形破风的屋脊装饰
无支撑的木制螺旋楼梯
旧美叹水源地水道设施作为鸟取市近代化的象征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设施于1913年开始建设,由日本首次设计上下水道系统的理学博士三田善太郎负责设计,于1915年竣工,是山阴地区首个近代化水道系统。
但在完工3年后,由于台风带来的暴雨引发土堰堤决口,造成了村落被冲走的悲剧。这一惨痛的教训下,复建工程由曾经成功建造了日本第一座混凝土坝的工学博士佐野藤次郎负责,并且最终建成了保存到现代的坚固混凝土水坝——美叹坝。此后,旧美叹水源地水道设施生产的自来水除了用作饮用水外,还为蒸汽机车、工厂等供水,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直延续到1992年。虽然后来作为设施而被废除,但由于大正时代(1912-1926年)的供水系统仍然存在,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作为见证地区历史的场所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于地处距离市区很近的山间,可以欣赏到四季不同的风景,樱花、夏天的萤火虫、红叶和冬天的雪景等吸引着来访的游客。即使今天作为水道设施的使命已经结束,这个承载着先辈们的热情和心动的设施,对地区来说是仍不可替代的存在。
带圆顶的接合井
从水库引出的水储存在五个过滤池中
在水表室中仍保留着当年使用过的水表
令和6年度 文化資源活用事業費補助金(文化財多言語解説整備事業)